如今滿大街的發光字招牌,原來兩千年前就有了!
兩千年前,中國就已經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發光字和簡易燈箱系統,那就是燈籠。我們平常所看到的燈籠是這樣的。
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元宵節的花燈,人們在燈面上畫上花鳥、山水、人物,還有詩句、文章、燈謎等等,這是中國傳統意義上最早的“發光字”。
除了元宵節花燈外,燈籠還有一個作用,就是作為酒店的“幌子”,也就是招牌的一種,這種用法甚至在解放前還在沿用。宋代吳自牧在《夢梁錄》中寫道:“酒肆門首排設杈子及桅子燈,蓋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,茶樓酒肆,俱如此裝飾,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。”
明代杭州《北關夜市圖》便有這種燈籠廣告的描繪,燈籠廣告是現在的電燈、霓紅燈廣告、發光字體的前身。當然,受限于時代限制,燈籠廣告是一種最為簡陋的發光廣告,與今日的“發光字”又大有不同。
發光字是21世紀的燈籠幌子,它代表著一種文化,也是每一條大街小巷上必不可少的風景。
天軒廣告制作的發光字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。無論是亞克力工藝字還是金屬工藝字,總有一款默默佇立在那里,經歷風吹雨打亦不曾褪色。
人潮洶涌,車流不息,樓宇云霄上的發光字早已經成為了都市的象征,成為城市的標記。
擁擠的小巷,五顏六色的霓虹,在這里“發光字”又變成了另外一番模樣,訴說著城市角落內不為人知的故事。
無論是他鄉還是遠方,無論是近在咫尺還是天涯,走在風景各異的時空,擦肩而過形形色色的旅人,發光字都在那里,承載著不同的記憶。
天軒廣告制作的不僅是各式各樣的發光字,其中更承載著時代變遷的文化內涵。千年前的杭州北關夜市,今天的大城小巷,發光字一直在變,不變的是,每一個不同時期均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。